日前,在山東煙臺長島南隍城島離岸78公里處,一尾尾許氏平鲉在“經海001號”深遠海坐底式智能網箱內翻騰跳躍。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養殖事業部經理呂建國站在岸邊告訴記者,這批魚首先在陸基工廠化車間進行苗種早期培育,后轉運至近岸小網箱進行苗種中間培育,長至一定規格后,再搬至“經海001號”進行養殖。
“經過12個月的陸海接力養殖,目前最大的魚達到1斤重,多數已經達到了上市標準。本次養成的魚預計有500噸以上,目前已預售一空。”呂建國說。
許氏平鲉對養殖水域水質、水溫、光照等條件要求高,對外界環境變化敏感,若管理不當,便會影響養殖效率與成魚品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聯合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探索的深遠海陸海接力養殖技術,破解了這一難題。
“深遠海陸海接力養殖技術,就是在陸地—近海—深遠海進行接力養殖,形成陸地工廠育苗、近海網箱培育大規格苗種、深遠海養殖設施養殖成品的技術模式。”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徐永江介紹,該技術極大緩解了近海養殖壓力,提高了養殖成活率,縮短了養殖周期,提升了品質。經過陸海接力,斑石鯛、黃條鰤等魚類在深遠海養殖條件下的生長速度,比在傳統工廠化車間養殖條件下的生長速度提高20%以上,總體效益提升25%以上。與傳統近岸小網箱養殖相比,該模式大幅節約成本,綜合效益提高30%以上。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關長濤介紹,該技術適用于目前我國海域所有類型的深遠海養殖設施,包括工程化圍欄、深海坐底式智能網箱、桁架式網箱、養殖工船等。目前,該技術已在山東、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地的深遠海養殖區應用。“近3年來,黃渤海區、東海區、南海區示范深遠海大型設施,通過陸海接力模式養殖花鱸、許氏平鲉等魚類1300余萬尾,養殖成活率在92%以上,經濟效益累計超5億元。”徐永江說。
“深遠海陸海接力養殖技術有利于近海水域環境保護和資源養護,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關長濤說,這一模式帶動了種苗、裝備、飼料、加工、物流等行業的發展,形成新的養殖產業鏈條,為我國深遠海養殖提供了“養什么、怎么養”的技術方案,也為海水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