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6 21:33:37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作者:李勛祥
“人一定要有一個專業、一個方向,做一行就要熱愛一行、深入一行,把這一行干好、干漂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趙法箴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今天又一次回響在我們耳旁。

資料圖 趙法箴院士觀察對蝦幼體
2025年2月26日12時38分,趙法箴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青島逝世,享年90歲。他的一生,以“海水養殖”為專業,聚焦“對蝦研究”方向,把中國對蝦養殖產業干好、干漂亮了。
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中國對蝦,如今在海鮮市場隨處可見,但在我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是稀缺的海珍品,主要依靠天然捕撈,與普通百姓無緣。要想提高中國對蝦產量,必須走人工養殖對蝦之路。而要進行對蝦人工養殖,首先必須解決人工培育蝦苗問題。
1958年,從山東大學水產系畢業的趙法箴被分配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工作,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海洋科技工作者。初出茅廬,他毅然接下了對蝦養殖技術研發這個重任。

圖片來源:資料圖
面對幾乎為零的對蝦養殖研究,一切該如何突破?趙法箴別無選擇,只能從最基礎的研究做起,跟隨漁民在落潮之際捕捉親蝦,帶領研究組成員在試驗場開展養殖試驗,如此反反復復觀察、記錄。最終,他弄清了對蝦從產卵孵化到蝦苗發育所需的主要條件,破解了對蝦各幼體階段所需餌料的基本種類等難題,確立了一套適合我國對蝦養殖生產的工藝,推動中國對蝦養殖業從無到有建立了起來。
不過,隨著我國對蝦養殖業的發展壯大,僅靠自然撈捕獲取蝦苗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養殖的需求。攻克工廠化育苗技術又成為當務之急。1979年底,全國對蝦養殖工作會議召開,趙法箴在會上闡述開展對蝦工廠化育苗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時,立下了“軍令狀”,要在兩到三年的時間里攻克這一難關。

圖片來源:資料圖
于是,他再次帶領團隊深入一線,通過養殖試驗進行論證,最終在兩年內“如期”突破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實現高效、穩定、大批量苗種的生產。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依賴捕撈天然蝦苗養殖的被動局面,推動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形成以對蝦養殖為代表的第二次海水養殖浪潮,使我國一躍成為對蝦人工育苗和養殖產量最高的國家。
但是,這仍然不是趙法箴對蝦養殖研究的終點。在對蝦養殖產業中,使用捕撈的鮮活餌料會污染水質,他便帶領團隊研發出對蝦人工配合餌料,成功解決餌料難題;面對對蝦養殖受白斑病侵擾狀況,他帶領團隊培育出我國第一個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1號”,該品種以其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等特性,被國家作為主導品種推廣……在趙法箴看來,搞水產事業必須和生產聯系,“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是對科研工作的最好描述。

圖片來源:資料圖
多年來,趙法箴深入生產一線,幾乎走遍了全國沿海的各個漁村,他以一生努力,推動中國對蝦這個昔日珍稀的海鮮走上如今市民日常餐桌。回顧自己的科研生涯,趙法箴說,“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是把對蝦養殖這件看起來稀松平常的事情做到了我所能達到的極致。”(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