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場培訓養蝦技術員

□ 本報記者 戰翠萍
本報通訊員 韓若冰 阮曉紅
有這樣一位科研人員,為了能讓美味的對蝦“游”上尋常百姓的餐桌,他兢兢業業耕耘“海洋牧場”60余載,一步步進行科研攻關,相繼解決了對蝦人工養殖難題,實現了對蝦人工育苗的新突破,掀起了國內第二次“海水養殖浪潮”……他就是無黨派人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趙法箴。
甘于奉獻擔當 扎根海洋水產
“人一定要有一個專業,一個方向,做一行就要熱愛一行,深入一行,把這一行干好、干漂亮”,這是趙法箴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直以來踐行的工作信念。
1958年,從山東大學水產系畢業的趙法箴被分配到黃海水產研究所工作,風華正茂的他成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正式踏上了海洋水產事業的征途。同年,黃海水產研究所開始了對蝦人工養殖研究,剛剛走出校門的趙法箴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項工作中。對蝦屬于海洋水產珍品,過去,由于受海洋自然資源的限制,對蝦一直作為名貴菜肴與普通百姓無緣。要想提高對蝦產量,讓對蝦“游”上百姓餐桌,必須走人工養殖之路,因此,研究對蝦人工養殖技術成為當時的一項重要課題。趙法箴以其技術和學識上的自信,迎難而上,和同事們毅然承擔起對蝦育苗這一重任。
第一次隨船到外海進行魚蝦檢測,趙法箴在風浪中顛簸得分不清東南西北,他強打精神和船員一起拔錨、拉網,同時進行著檢測工作,堅持了20多天,終于練就了一身坐什么船都不暈的本領。對蝦育苗研究工作的季節性很強,也很辛苦。每年3月之后,趙法箴就要跟隨漁民,踩著泥濘的灘涂,艱難跋涉到十幾里外的插網區,在落潮之際捕捉親蝦,再用幾十斤重的海水桶提回來。經過艱苦而精心的勞作,親蝦在人工條件下順利產卵、孵化。1959年,趙法箴團隊終于培育出我國第一批人工蝦苗并養殖成功,為日后深入研究對蝦人工育苗和養殖奠定了基礎。
在當時那個科技條件落后、信息資訊閉塞的年代,廣大漁民對人工養殖對蝦普遍持懷疑態度,遲遲不肯接受。為了打消群眾的顧慮,趙法箴和同事們在日照石臼所確定了3個試驗點,用自己培育的蝦苗進行對蝦養殖示范。經過精心培育,小面積養殖示范和中型、大型面積養殖研究均獲成功,并確立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對蝦養殖生產工藝,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為了提高群眾養蝦的積極性,他們還親自到沿海各養蝦場送蝦苗、送技術,或召開對蝦養殖現場會、舉辦對蝦養殖技術訓練班,使對蝦人工養殖率先在山東沿海地區得到推廣。
上世紀80年代,趙法箴主持了國家攻關項目“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研究”,創立了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體系,實現了高效、穩定、有計劃大批量苗種的生產,為我國成為世界第一養蝦大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他的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團隊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個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1號”,填補了我國海水養殖動物選擇育種研究的空白,對調整漁業產業結構,實現對蝦養殖優良品種產業化及促進中國對蝦養殖的“二次創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心懷“國之大者” 致力科技轉化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水產事業的發展,變科技為生產力是我最大的愿望”,這是趙法箴的鄭重承諾和不懈追求。幾十年來,他的每一項研究成果都在把這一愿望變成現實。
經過數十年的辛勤耕耘,趙法箴團隊所取得的一系列優秀科技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獲得了有力驗證和廣泛推廣。苗種培育技術的突破極大促進了大規模對蝦養殖產業的蓬勃發展,對蝦養殖產量從1978年的450噸增至1988年的20萬噸,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養蝦大國,引起國內外水產養殖業的廣泛關注。
趙法箴主持的“對蝦人工育苗及精養高產技術的研究”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研究”在應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成果轉化推廣與應用,取得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成果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牌獎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特別獎金獎;“對蝦人工配合餌料的研究”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趙法箴本人于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授予“光華工程科技獎”,2008年榮獲“中華農業英才獎”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功勛科學家”,2012年榮獲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2016年榮獲國家海洋局“終身奉獻海洋”紀念獎章。
面對各種各樣的榮譽,趙法箴表示,“科學研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工作是大家做的,而榮譽卻給了我,是黨和人民精心培育了我,我要更加奮發工作,用知識和成果來報效祖國。”
傾心培育英才 忠誠履職盡責
取得累累科研碩果的同時,趙法箴還培養了一大批水產養殖方面的優秀人才。他以循循善誘的大師風范、嚴謹公正的治學精神,以及刻苦勤奮的工作作風,激勵和影響著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他非常注重對學生科學基礎的訓練和人文素質的培養,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還要有較強的科研意識和工作能力,為他們從事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在他的培養下,一大批年輕科研人員逐步成長為對蝦養殖方面的專家。
“發展海洋水產事業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但我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要在有生之年為培養年輕一代科研人才多作貢獻。”已至耄耋之年的趙法箴,依然時刻關心年輕人的成長,在學術思想的形成、研究方法、技術路線等方面,毫無保留地給予他們指導和幫助。他的身影依然頻繁出現在實驗室、育苗場。春天,他風塵仆仆趕赴對蝦育苗場;夏天,他不顧炎熱來到野外中國對蝦育種基地和養殖場,觀察對蝦生長和養殖情況。每一項科研成果的誕生都在牽動著他的心。
彈指一揮間,趙法箴已在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了60余載。作為一名無黨派人士,他積極建言獻策、履職盡責,先后提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漁業資源,切實抓好養護和合理利用近海漁業資源”等優秀提案。他時刻將自己對科學事業的無限追求與國家發展、科學進步緊密相連,將滿腔熱情和聰明才智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黨和國家,踐行著無黨派人士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光榮傳統,激勵著廣大年輕科研工作者奮斗實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