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發布了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2025年度優秀科技成果的通知,經單位推薦、形式審查、專家通訊評審、評審委員會現場評審等程序,共遴選出漁業優秀科技成果20項,其中新技術14項、新產品2項、新裝備4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牽頭完成的“工廠化養殖智能識別技術”“刺參淺海網箱高產養殖技術”等2項技術成功入選“新技術”類優秀科技成果。
“工廠化養殖智能識別技術”由黃海所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共同完成。該成果瞄準水產養殖業向集約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不易精準把控養殖對象環境行為等產業痛點,致力于突破水下場景的感知瓶頸,通過開發適配養殖特性的新型算法框架,提升魚群行為追蹤與狀態識別的可靠性,為智能投喂、疾病防控、水質調控及構建智能化、精準化的現代化水產養殖體系提供關鍵技術支撐。該成果突破魚群多目標跟蹤的行為識別分析技術,研制基于水面波動反饋的智能投飼裝備,開發融合體表、水質與行為多源信息的疾病早期預警系統,建立基于DeepSORT改進算法循環水養殖魚池漂浮死魚的智能撈除方法,構建了基于深度強化學習的水質多目標協同優化模型,實現了魚類攝食行為與病害狀態的高精度監測、漂浮死魚自動清理及水質多目標協同優化。該技術成果在山東、寧夏等地推廣示范,顯著降低了人工依賴并綜合提升了養殖效益,具有廣闊的產業化應用前景。
“刺參淺海網箱高產養殖技術”由黃海所聯合山東安源水產股份有限公司、霞浦縣海洋漁業發展中心、興城市大潤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天津成奇希望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山東好當家集團有限公司、威海市海洋發展研究院等多家企事業單位攻關完成。該成果針對海參傳統淺海底播增養殖、池塘養殖等模式占地面積大、養殖設施簡陋、飼料效率低、病害防控難、產能低下等問題,創制了適應于淺海環境的新型刺參養殖網箱,優選了適用于網箱養殖的大規格健康苗種,研發出高效環保的專用配合飼料,優化了病害精準防控工藝,集成構建了刺參淺海網箱高產養殖技術。目前,該技術成果已在山東、遼寧、福建等主產區規模化推廣應用,累計推廣網箱超7萬口;在北方海域,網箱養殖單產從800kg/畝提高至2500kg/畝;在福建地區,4個月養殖增重率382.4%,單產5000kg/畝;養殖過程中常見病害的發病率大幅下降,基本達到了“減抗化”養殖,實現了高效產出和生態環保雙贏,為刺參養殖產業的空間拓展、產能提升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